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自身建设>理论探讨
理论探讨

城市少数民族问题研究

来源:本网发表日期:2017-12-26

摘要:对城市少数民族问题的研究,就是要将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通过对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支持、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合的研究及特点和趋势进行了一些阐述。

城市少数民族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是时间、地域、文化的三维空间移民。他们面临多方面的适应难题:从农村生活到城市生活的适应;从少数族群文化到主体民族主流文化的适应;从家乡的主人角色到他乡的客居角色的适应;从民族语言文化到汉语言文化的适应。在这样的文化跨越中,由于城乡的、民族的差异是在不同情境下长期形成的文化沉淀,所以这种适应性是需要长时间调适的。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点;趋势;对策

 一、少数民族及城市少数民族的概念

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民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而城市少数民族是指具备或不具备城市户籍,在城市居住并从事各种经济、文化活动的少数民族。

 二、城市少数民族的特点及趋势

(一)城市少数民族的特点

改革开放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的行政化管理和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还有自身的传统观念、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少数民族人民与外界的联系很少。但是,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长期生活在内地和西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逐步走向开放,通过务工、经商、学习、旅游等方式流向城市,这样就形成了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大部分少数民族从农村进入城镇再由城镇进入大中城市;目的是以追求经济利益、提高生活水平为主要目的;在就业形式上是从传统产业向务工、经商、服务等产业转化。

1.少数民族主要流向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

20世纪8O年代末到9O年代初起,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由于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开始把眼光投向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等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据统计。到1990年底少数民族地区到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经商务工的人员已有几十万人。上海、北京、广州、武汉、深圳等东部地区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都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集中流入的地区,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

2.城市少数民族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近几年,随着国家旅游和西部大开发,少数民族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族民俗也逐渐得到开发。在许多大城市的城区建设中都有民族民俗园和民族民俗村。这样不仅把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风俗、传统文化按原样搬进城市,而且还招收大批少数民族人员进行民族歌舞和民俗文化等表演,因而促成了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形成。譬如,北京市l8个区县都有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和生活,而且每个区县都有l4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而城市近郊又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在其他的大中城市同样有着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居住场地。

3. 少数民族妇女通过婚嫁而迁至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的双向流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妇女通过婚嫁方式迁入城市和东部地区。特别是汉族流动人口到民族地区经商做工中广泛接触少数民族,这样,一些汉族男子便娶少数民族妇女为妻,并把她们带回家乡,后来,又经先嫁之女的介绍,陆续招来未婚少数民族妇女。据统计,上海近年来迁入的少数民族妇女共来自28个省、自治区、宣辖市,包括产业向务工、经商、服务等。江苏自1985年以来仅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区通过婚嫁而迁入的少数民族妇女就有2.2万人,而且每年还在以lO%左右的速度增长。

4.城市少数民族的职业领域多体现出其民族特色

城市少数民族所从事的职业大多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人的经营活动首先开始于民族特色食品和其所熟悉的农牧业产品,如皮张,织品、绣品等。由于少数民族的流动,一些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才在许多城市得到广泛传播,为人们所喜爱。一些少数民族传统食品为主的餐饮业在许多城市已经形成相当规模,人们随处可见打着新疆维吾尔族风味、回族地区的清真特色、东北朝鲜族风味、西南傣族、瑶族、苗族风味等旗号的餐饮业场所。

游街经营民族特色产品也是少数民族的一种从业特点。随着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涌动,出现了随身携带民族地区的土特产品沿街买实的少数民族成员,在各大中城市、东南沿海及其它地区的城市,都可以看到经营烤羊肉串的维吾尔族和穿着藏袍,卖藏刀、藏药的藏民以及穿民族服装卖镀银首饰和茶叶的西南苗族妇女等;在商业领域多经营本民族特色工艺品或土特产,在西藏的拉萨及云南的大理、丽江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沿街卖土特产品的现象随处可见。

(二)少数民族向城市流动的趋势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可知:大陆31个省、自治区、宣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从这次人口普查可以看出,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随着少数民族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发展世界上多民族国家和各个民族必将走向现代化。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1000万,大部分以进城务工经商和学习为主。今后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因此,一些沿海开放、经济发达地区是外来流动人口及少数民族群众大量、快速流入的区域,这样这些地区相应的服务管理工作也要跟上,因为远离农村牧区的这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在给城市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将给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城市少数民族管理对策

城市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具体到对少数民族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上,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是维护社会和谐、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总的来说,就是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贯穿始终。

1.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理念

“做好城市民族工作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个是注重发展,一个是注重团结稳定。”全国政协常委杨健强表示,“过去,因民族因素引起的社会事件每年都会有,原来是民族地区多,现在80%发生在城市。”随着城镇一体化发展进程,大量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务工经商学习。怎样更好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怎样做好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城市民族关系问题中,少数民族人口同题不仅居于非常敏感的位置,而且问题发生后所涉及的影响也是广泛、深刻的。然而,民族关系并非一个全面稳定的系统。而是处于不断运动状态下。其运动方向则受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各界所持民族观。民族政策运行状况等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涌向全国各地,民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击,以及各民族之间不同的风俗习惯差异所带来的挑战都将给城市管理者提出严峻的考验。

因为少数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就与城市生活方式存在巨大反差,一些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中存在不积极适应城市生活方式而固执于传统陋习。如随地圈生聚谈、酗酒、不讲公共卫生等,这不仅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背离,也会引起城市人的反感以至发生摩擦。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人口由于组织程度低、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流动性大,加上民族固有特点,往往成为引发矛盾的根源。但由于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制和制度机制,解决同题无章可循,但是只要我们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理念,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2.建立健全协调城市民族关系的新机制

建立健全调整城市民族关系的新机制,首先要强化对少数民族人口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这对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具有重要作用。应经常性地在各个城市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少数民族人口宣传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城市管理的基本规定。认真宣传、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强化民族平等意识,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包容度。与此同时,大力宣传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要倡导不同民族的成员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真诚合作的社会风尚。实践证明、没有各民族间真正的和睦相处,就很难达到真正的平等,也不可能达到团结的目的,共同繁荣也就没有保障。我们党和国家已经确保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只是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发展进程,表现在经济文化上民族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只有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上,加快各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才能逐步缩短以至消除这些差距。

其次是落实民族优惠政策,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生活上予以关心和帮助,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法律援助、解决少数民族子女入学难题等措施,帮他们排忧解难,摆脱生活困境。

最后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人口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建立快捷的舆论信息监测、上报制度,提前排查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3.实行少数民族人口的社区化管理

社区化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将旧有的防范性管理方式转变为服务、参与式管理方式。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求,适应当前社会组织逐步分化的形势。通过居住社区为少数民族人口提供迫切需要的服务和保障,并促使少数民族人口参与居住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增加他们的社区服务意识,培养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促进他们的心理适应和与社区的协调。

对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除了现有的日常管理外,还通过对房屋出租、治安维护,市容市貌、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等进行专项管理。控制和规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行为,通过对他们的教育、培训、保障等项目的服务,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并利用社区的各项资源,保障城市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如子女受教育权等。同时,还必须加强社区管理能力建设,加强资金收入的合理使用。在完善社区化管理的同时,还应尝试进行全国大中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信息卡的建立,在这个卡内不仅有相关的就业需求信息,还应有相关劳动力状况的信息,从而使得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减少盲目性,增强对他们管理的力度。少数民族人口管理这一模式的转变将有利于少数民族人口与城市社区联系的加强,也有利于不同民族成员的相互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协调。因为大多数少数民族并非是封闭的,他们有适应城市经济、文化的良好愿望,在这一条件下服务便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介。

对城市少数民族问题的研究,就是要将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通过对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支持、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合的研究及特点和趋势进行了一些阐述。

事实上,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还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是时间、地域、文化的三维空间移民。他们面临多方面的适应难题:从农村生活到城市生活的适应;从少数族群文化到主体民族主流文化的适应;从家乡的主人角色到他乡的客居角色的适应;从民族语言文化到汉语言文化的适应。在这样的文化跨越中,由于城乡的、民族的差异是在不同情境下长期形成的文化沉淀,所以这种适应性是需要长时间调适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的少数民族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72517#1.

[2]华彦龙.关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问题的思考[J].中州统战,2003(1O).

[3]沈林,张继焦,杜宇等.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金春子.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J].中国民族,2002(03).

[5]拉毛才让.试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构成、分布特点及动因[J].攀登,2005(02).

[6]韩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J].理论月刊,2003(12).

[7]徐黎丽,陈文祥.当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2004(03).

[8]凌锐.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O1).

        [9]杨荆楚.论改革开放中汉族和少敦民族的关系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1991(01). 
 
作者:民建韶关学院一支部主委肖瑜,该文章荣获2016年度全市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优秀成果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