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调研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推进韶关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本网发表日期:2019-01-10

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高度,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九大更做了具体部署,特别是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此,从国家到省、市作出了全面部署,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用五年时间使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收集处理,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2017年10月底,全市10004个20户以上自然村中,已完成村庄规划2451个,村居环境综合整治的自然村2410个,完成垃圾整治并建有卫生保洁队伍的5723个,实现村巷道硬底化的6028个,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8382个;建有小公园、文化广场或绿化带的1371个,实行雨污分流的1407个,建有人工湿地、厌氧池、沼气池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1007个,实行畜集中禽圈养、人畜分离的4380个,健全村规民约、章程及村民理事会的6009个。

(一)示范片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乳源“五彩瑶乡”、仁化“丹霞彩虹”两个示范片已完成省定的“一年初见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进入“两年基本完成”的提升阶段。南雄市“千年驿道、广府原乡”示范片全面动工。

(二)全域整治工作全面启动。

全市94个建制镇(乡)中有77个完成镇规划编制,7个县(市)建成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并投入使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基本建立;正式启动面向城乡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农村改水、改厕、改电等工作稳步推进。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

全市建有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站1427个,农村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有村级卫生站1145个,行政村覆盖率为95.02%;村级社区文化室覆盖率达100%。全市各地已建立农村淘宝服务站,打通了县镇村三级物流配套体系,实现了网上代买代卖功能,促进城市工业品(农耕物资、生活用品)进农村、农村优质农产品进城等便民综合服务。

(四)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全市共投入39.93亿元,完成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2.4万户,“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的有288个村7834户,建设了一批名镇名村和整村推进幸福安居示范村。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未能科学使用和管理。

 我市广大农村不能科学使用农资产品、生活用品,加上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造成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一是化肥、农药过量施用造成水体污染。农膜回收率低,自然降解时间长,而且残膜在分解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二是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全面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对大气、地表水造成恶臭和富营养化污染。三是一次性泡沫饭盒难以自然降解,子废弃物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无论是焚烧或者掩埋,都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二)垃圾随意堆放,缺乏长效卫生整治机制。

虽然各个村庄都配备了垃圾桶等环卫设施,但垃圾不入桶、不入池等问题仍然突出,村边、路边、沟渠边存量垃圾较多,多年堆积的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清理整治。垃圾清运周期长,露天焚烧垃圾现象时有发生,环卫设施破坏现象普遍。

(三)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农民作为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主体,但对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和健康知识知晓率、自觉性偏低,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不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观念根深蒂固,向政府部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政府在开展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许多农民不仅不参与、不配合,甚至有阻工现象。

(四)农村基层治理薄弱,村务管理工作缺位。

行政村面临职能不全不强,干部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缺乏,以及行政村一级资金少,集体收入低的问题,导致许多村的管理治理工作不到位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进展缓慢有些村庄进行了污水治理设施,但污水主管网建成后没有及时建设入户管网有些污水处理站由于没有建立维护管理制度,造成污水处理设施没有正常运转。

(五)村庄规划率低,城乡“二元”差距明显。

全市农村村庄规划率偏低,已编制规划的行政村仅186个、自然村1193个。村庄建设分散凌乱,给村庄环境整治、旧村改造、风貌控制等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农村土地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建新房不拆旧房,一户多房现象,残垣断壁泥砖房无法清拆到位。房屋建筑外观设计随意,抗震设防等级达不到要求,缺少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乡土特色。村内巷道硬化率不高,村民出行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三、对策建议

(一)把握政策导向,启动全面整治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狠抓乡村规划、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关键环节,完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引导发展农村新业态,推动村镇特色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二)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1.加强废旧建筑清理,美好居住环境。开展清理村巷道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卫生死角,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垃圾等三个清理行动,采取拆除影响村容的危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三个拆除措施;深入推进村道、庭院及房前屋后绿化美化,保护古树、古建筑。

2.完善管理机制,狠抓制度落实。严格落实2017年3月在南雄市召开的全市农村建设现场会精神,全面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按照“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建立和完善以乡镇为主体、村庄负责的常态化保洁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环卫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体系,按照每500人配置一名专职保洁员的标准,开展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和主要公共场所清扫工作。建立村庄卫生保洁村规民约,明确村民保洁义务。

3.落实垃圾分类,减少污染源头。积极探索县一级政府向社会购买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市场服务机制;从源头上进行垃圾分类,对腐烂类垃圾可由保洁公司收集后送有机肥厂生产有机肥或指导农民以“阳光堆肥房”等方式就地资源化利用,非腐烂类生活垃圾主要包括玻璃、金属、纸张、塑料由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有偿回收;对产生非腐烂生活用垃圾的产品,各镇村要将回收作为经营准入条件,建立押金制度,鼓励消费者主动将用后的废弃垃圾退回购买点

4.加强生活污水治理,保障农村用水安全。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靠近城镇的村庄生活污水优先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人口规模较小的村庄采用散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设施的生活污水、餐饮废水要纳入整治范围。加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和农户化粪池改造。积极探索以PPP模式整县推进村镇污水设施建设。

5.加强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升环境质量。建设一批畜禽粪污原地收储、转运、固体粪便集中堆肥等设施和有机肥加工厂。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素、低残留农药,鼓励使用有机肥、绿肥,禁止剧毒农药的生产和销售,推广各类生物、物理病虫害防治技术。改进农膜使用技术,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

(三)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提升特村庄建设水平。

1.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落实“拆旧建新”承诺书以及建房押金制度,建立“人、地、房”信息档案,严格控制农村新增宅基地指标。对之前已形成的一户一多宅,市县要研究出台制度文件,通过严格执法和即期整改退还奖补等多种举措,清拆回收危旧空置房和宅基地;探索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指标跨县市流转制度。加大农村宅基地管理宣传教育力度,加快农村不动产登记工作进程。

2.加强特色村寨建设。引导村庄、村民进行相对统一住房风格风貌设计,突出客家、广府等岭南传统文化特色;加强古村落、古建筑修复保护。出台全市性特色村镇以奖代补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尽快开展特色村镇改造建设。重点推进铁路两侧300米、省国道两侧100米范围内村庄的整治工作。

(四)强化样板示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按相对统一的风格风貌加以规划设计,打造具有岭南客家特色,历史文化名村,民族特色村寨等地方特设的样板示范村;加大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中心村社会服务综合体,整合行政服务、警务治安、生产供销、农技推广、小超市、电商网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培训、金融网点、邮电通信、公共消防服务等服务设施,实行“一站式”窗口服务。 

(五)创新农村建设融资机制,加大各级财政投入。

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投融资平台,支持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开展股权投资,吸收农民入股。推进示范村实施普惠金融“村村通”工程,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发展小额贷款。增加财政投入,重点解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充分利用PPP模式整县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整治工程。引导更多工商企业、先富群体、乡绅贤达捐资出力,参与对接新农村工程项目建设。

(六)加强组织保障,强化督促检查。

组建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高位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督促检查,确保整治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七)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创建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民摒弃陈规陋习,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发挥农民参与建设的主体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