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调研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 提升韶关城市建设整体水平

来源:本网发表日期:2017-10-19

韶关是广东的北大门,区位交通优越,是历史上岭南有名的重镇,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广东的重工业基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武广高铁、韶赣高速、韶赣铁路、广乐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韶关的对外交通条件日益改善,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2015年,韶关市区常住人口102.6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4.8%。市区城市框架有所扩大,逐步由小岛为核心向东河商圈、西河商业中心扩展,至2015年底,城市建成区已由2010年的78平方公里拓展到99.2平方公里。  

一、我市城市建设基本情况

(一)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

城乡规划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建设,组织韶关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科学定位城市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韶关对接广州、主动融入珠三角。组织编制韶关综合交通及道路断面改造等交通类规划,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颁布《韶关市城市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提出在未来3年内通过118个城市项目涵盖交通、城市功能、环境与景观、新城建设、智慧城市五大工程的提升改造、建设,是韶关城市建设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城市建设逐步实现城乡规划由蓝图谋划到落实建设的转变,扭转了过去城乡规划滞后的状况,真正发挥了规划引领、引导、指导和调控作用。

三年提升计划稳步推进。2016年8月,市政府印发了《韶关市城市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通知,并制定责任分工表,拉开我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序幕。提升计划围绕“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生态、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五大任务,增加韶关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项目从2016年初谋划到建设,各类公共设施和市政项目等均稳步推进,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

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高。2016年10月,市政府针对城市发展、建设与管理,成立了韶关市城市发展与管理委员会的议事机构,对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等加强综合统筹,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在加强精细化管理方面,运用数字城管平台,提升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促进老城区提质。强化了对市容市貌整治和环境卫生管理的监督力度。城市市政设施、照明、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供水供气等的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日益改善。我市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满足公众出行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和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城市公交站点建设有序推进,目前,市区共设有公交候车站点591个,建成公交候车亭231座。2015年以来,建成芙蓉园、旭日玩具城、碧桂园太阳城共3个公交首末站。注重公交站场的规划建设,将市区公交站场及公交首末站作为《韶关市城市整体提质三年行动规划方案》的重点交通提升工程。完善城市公交车辆及装备,2014年和2015年,公共财政全额出资购买LNG清洁能源公交车100台、纯电动车110台,推广使用大容量、清洁能源的公交车辆,道路运输初步实现低碳化发展目标。

(二)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韶关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而在具体公共服务设施落地、交通组织、用地出让等方面却未按总体规划的发展方向走,导致功能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不符,新增项目未能结合既有功能综合考虑,进而出现了非城市重点发展方向分布了重点项目,相应的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承载超负荷。

市政道路主次不明确。我市城区没有形成主次衔接、功能层次清晰的城市道路体系,部分城市干道如韶南大道、工业西路、解放路等少数高等级城市内部主干道均兼有过境交通的功能,缺少专门为城市内部较长距离交通服务的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道,致使城市内部长短距离交通使用同一道路,干道速度无法提高。同时,韶南大道、工业西路、解放路兼有“商业性”和“交通性”的双重职能,多种不同性质的功能相互矛盾,严重制约了沿线土地开发和限制了道路功能的正常发挥。

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近年,韶关市区新增公共服务设施较少。旧城区公共设施残旧,建筑密集,见缝插房,公园绿和公用设施建设可新建空间少。新城区公共设施不足,建设主要集中在居住用地,配套建设跟不上服务功能不完善成为了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城市特色不明显。城市建筑形式单一,缺乏文化品味和现代气息,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没有在城市建设中体现出来。韶关在市域范围内有较多的旅游资源,但缺乏资源整合及有效利用。交通不便,旅游配套不足等,制约着韶关旅游城市的发展。如城区三江六岸的核心位置,小岛三风楼,芙蓉山、莲花山、老虎岩等山体,构成了韶关山、水、桥、楼、城特有的景观。但在城市建设管理中,三江六岸景观特色没有进一步营造,历史风貌与现代文明都没有形成韶关特有的名片。

  新城产业集聚不够,建设缓慢。城市发展必须有产业作为支撑,人民才会在此安居乐业,城区才能繁荣和长久。韶关新城缺乏产业支撑,人才流失,人气商气不足,城市缺乏活力。新城与旧城连接的交通不够便利,落户新城的现代服务业项目较少,学校、医院、市场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进度离群众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新城“人气”不足,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作用没有充分体现。

旅游建设不够。韶关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除了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的南华寺、石峡文化遗址狮子岩、岭南八大名山之一金鸡岭以及九龙十八滩、古佛岩、梅岭古道、珠玑巷等著名景点外,中心城区还有三风古楼遗址,黄岗山、芙蓉山、莲花山等丰富的历史及自然资源。但韶关目前的旅游业发展仍停留在各县景区和景点的开发经营上,并未充分转化为整体的产业优势,中心城区缺乏旅游精品,配套设施未能形成全市旅游一张网。

居住区品质较差。韶关目前大部分居民集中居住在小岛片区,旧城区居住建筑较旧且密集,建筑外立面缺乏维护和整体修整,住宅区人口密度大,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居住建筑大多沿三江建设,导致城市的门户景观较差。新城居住建筑主要集中在恒大、保利和碧桂园三大住宅区,建筑模式化较严重,缺乏多样的居住环境,可识别性较差。

二、城市扩容提质的本质要求及重要意义

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着眼于目前粤东西北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弱的现状,从提升粤东西北城镇化水平出发,以“扩容”推动“提质”,其核心在于打造产业、人口等集聚、升级的大平台。通俗地说,“扩容”是手段、是基础,“提质”才是目的、是核心。扩容提质就是要抓住新型城镇化的机遇,落脚到产业和人口的聚集,最终推动粤东西北的振兴发展。

韶关多年来发展相对滞后的一大桎梏在于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区不强不大,在产业亟须转型升级的今天,缺乏一个好的城市平台,难以对周边县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由此,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成为我市振兴发展的抓手之一,是围绕新型城镇化要求、针对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城区发展现状所提出的综合性要求,从城市发展建设的角度来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规模。对于粤北地区城市来说,应适当扩大中心城区统筹发展范围,以发展新城区扩容适度疏解旧城区压力,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人口集聚,提升中心城市服务能力。二是城市布局。体现生态休闲的要求,尊重自然资源生态本底,探索宜居式的合理空间格局。三是城市产业。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探索多元化的城市产业发展,发展城市特色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工业园区发展。四是城市居区。构建和谐有活力的邻里社区氛围,居区设计应更多的考虑人性化设施,塑造更多的公共空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是城市服务。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兼顾市域和市区两个层面需求,形成一体化的城市服务。扩容提质工作还应注重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及习俗、经济承受能力,与城市的管理能力、财政能力、人才配备等相匹配,为我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朴实的、可行的整体环境。

三、加快推进我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区综合承载力。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要完善市政配套功能,提升市区辐射力和集聚力。一是围绕城市三年提升计划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主要道路建设,尽快形成市区主干道交通环路网,以道路建设为引导,拉开城市发展的框架,疏通旧城区交通黑点按照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加快做好“打卡口、接断路”工作,对教育路进行延伸,对体育东路、惠民南横街支路进行改造等等,进一步提升城区道路交通能力二是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提质”,加快已建道路断面改造建设适合不同出行要求的断面形式。加大智慧交通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智慧交通管理水平。三是加快建设城区外环路和快速交通框架,强化产业园区与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络,强化要素集聚效应。四是加快城区小公园、小绿地建设,推进沿江绿建设,构建市区“三江六岸滨水景观系统。如在海关附近、百旺大桥附近建立开敞的人工景点、文化广场或标志性建筑,供市民休闲娱乐,也作为展现韶关门户特色的景观。

(二)优化整体发展布局,明确扩容提质空间重点

重点提质地区是指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但需要进行功能调整和品质提升,近期应加以引导转型发展的地区。结合城市功能完善提升的要求,韶关的近期重点提质地区应明确为小岛片区和西河旧区。近期结合发展机遇的判断,在重点提质地区积极寻找闲置空地和可更新利用的闲置建筑,采取新建和更新双管齐下方式,化旧补新,重点补足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功能,促进其高端化、特色化和人性化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三)打造多元产业平台,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积极推动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华南装备制造业总部基地,联合东环线物流发展初步建成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推动全市域旅游网跨越发展,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加强城市组团的复合功能建设,促进产业园区与城市组团之间的融合,一方面城市为产业园区提供充足的生活生产配套,另一方面产业园区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消费群体,促进产城在组团内的协调发展和相互融合,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四)拓展旅游休闲文化功能,增强城市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独特的难以替代的软力量,有助于提升城市内在凝聚力身份认同和归属感韶关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优势,继续大力推进文化加产业的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城区外围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休闲旅游的发展与其它城市功能相结合,提升商务接待能力和城市服务水平,不断壮大文化旅游软实力和城市吸引力,助推城市转型。

(五)发展公共事业,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公共事业发展水平是城市文明的标志,要积极利用广东省在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的资金,以市区作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示范地区,打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以芙蓉新城为核心,建设市级的文化活动中心,新建市民公共活动中心,完善城市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商业等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区建设,打造不同功能的新型社区,以服务配套完善的社区为单位覆盖城区,使得居民能在正常步行范围之内享受到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日常生活服务。积极引导职业教育和技能型培训人才留在本市就业。

(六)塑造宜居空间品质,促进群众生活提质

城市扩容提质的最终目的在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生活品质,全面提升韶关人的“幸福指数”。我市居住建筑缺乏因地制宜,应在居住用地开发时,坚守住生态保护底线,充分利用韶关山水格局,建设与我市自然特征相结合的住区。同时,住区建设应更偏向研究公共开敞空间,为居住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推进社区活力。要切实完善居住配套,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公共交通覆盖面,进一步方便群众出行。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居住区综合服务水平。

(七)突出地域生态和文化优势,塑造城市特色

      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和提升住区环境的同时,应充分利用韶关“三江六岸”特有的景观环境,尊重芙蓉山、莲花山、黄岗山等自然山体,促进城市的山水融合,塑造适宜生活、居住和创业的好环境,不贪大求洋,在景观风貌、容积率、建筑风格等方面营造地域特色,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提高城市品位,展示韶关朴实无华的城市个性。